来源:大墨金融大鹅
4月以来以大金融(银行、保险、证券)为代表的“中特估”概念迎来一波上涨;
(资料图)
另一边新能源赛道股却跌跌不休,创业板指5月10日盘中创年内新低后,似乎又迎来反弹。
“一上一下”之间反映了哪些基本面变化?
“中特股”行情结束了吗?创业板反弹能否持续?
4月底刚披露完的一季报或许能为我们的投资带来参考。
第一步,看全局,A股整体盈利增速已经触底回升。
2023年一季度,全部上市公司归母净利同比增速是 1.95% ,2022年净利同比增速是 -0.73% 。(数据来源:wind)
但是 剔除掉金融和石油石化行业 ,再来看一季度业绩情况:
一季度全A(除金融、石油石化)归母净利的同比增速 从2022年的-4.9%下降至-5.99% 。
A股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负增长,而且同比增速加速下滑。
一季度的业绩增长主要靠金融、石油石化这两个“大块头”的拉动 ,经济复苏的程度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。(数据来源:wind)
第二步,再来看宽基指数的业绩表现:
通常,我们以上证50、沪深300指数代表大市值公司;
中证500、中证1000指数代表中小市值公司。
上证50、沪深300的归母净利分别同比 增长了8.39%和6.47% ,大市值公司的盈利比较稳健。
中证500、中证1000的业绩分别 下滑了8.22%和12.24% ,中小市值公司盈利较差。(数据来源:wind)
上证50、沪深300的权重公司大多是国央企、白马蓝筹,一般在经济环境相对低迷的时候,大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更强,收益相对稳健。
总的来看, 以大金融为代表的“中特股”的上涨不仅是有政策的催化,背后还有业绩作为支撑。
短期的调整休息后,反而有望酝酿下一波不错的攻势。
新能源年后跌跌不休, 前两年“涨多了”或是主要原因 ,此外,不少公募基金在一季度减仓新能源转战人工智能,也是板块上攻乏力的重要因素。
也就是说, 新能源正在从上一轮的抱团中,逐渐抱团瓦解,转向新的抱团方向——TMT。
而且目前来看,这个瓦解的趋势还没有结束,只是在抱团瓦解的中继位置。
但是从披露的一季报来看, 新能源板块的业绩增速虽然相比前两年有所放缓,但仍然维持着较高景气度。
一季度电力设备板块(多为风光储等赛道股)净利同比增速达46% ,位列全行业 业绩增速第五。 (数据来源:wind、中国银河)
我们也能看到创业板指数在创年内新低以后,就迎来了反弹, 背后也是有基本面支撑的因素。
从全行业业绩增速来看,位列前五的行业分别为:
社会服务(旅游出行、餐饮等;净利增速119.2%) 农林牧渔(净利增速68.7%) 非银金融(净利增速64.7%) 计算机(净利增速54.8%) 电力设备(风光储等;净利增速46%)从一季度的盈利数据,结合社融、CPI等宏观数据来看, 目前需求不足成为主要矛盾。
从盈利结构来看, 营收同比增速加速下探 、 净利率降幅收窄 ,表明营收偏弱所导向的需求不足是当前主要问题。
2022Q3—2023Q1全A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7.58%、6.24%和3.82%
2022Q3-2023Q1全A净利率同比增速分别为7.41%、7.27%和 7.30%
(数据来源:东北证券)
那后续市场将如何演绎呢?
机构普遍认为先供给端复苏,后需求端复苏。
产业链结构上,是先下游复苏,后上游复苏。
二季度处于主动去库存向被动去库存切换阶段。
主动去库存 可以理解成是“降价”促销, 被动去库存 则是因为需求的复苏,库存开始减少,是真正复苏节奏的开启。
供需均在修复但速度较慢,需求端修复速度弱于供给端。
仍需关注供给端或供需均较强的行业 ,如人工智能浪潮带来供给侧革命的: 传媒、计算机、半导体、通信 ,以及政策支持和内需修复相关的社服、纺织服饰、商贸零售等。
三季度经济修复动能有望迎来从供给端向需求端的切换。
同时库存有望触底反弹, 消费板块 景气度有望逐渐 由出行和服务型消费转向食品饮料、家电等必需品 ;此外,兼顾优质供给和需求修复的汽车、医药行业盈利也有占优。
四季度 占优行业的核心逻辑在于 供需两旺下寻找中上游高弹性行业 。
四季度总量经济有望企稳,随着盈利的回暖以及产能利用率的提升, 产业链向中上游进行传导 ,如上游的煤炭、有色、化工、石油石化,中游材料的钢铁、建材、电力设备、机械设备、军工、建筑装饰等。
标签: